咨询热线
0531-86993319
法律服务
咨询热线

0531-86993319
13335195128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服务 > 刑事辩护
刑事辩护
《刑法修正案(九)》亮点解读
发布时间:2018-03-09 09:30:59信息来源:本站
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替考、虐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等一系列曾引发舆论关注的违法行为,被正式纳入刑法的制裁范畴,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
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替考、虐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等一系列曾引发舆论关注的违法行为,被正式纳入刑法的制裁范畴,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文,备受关注。
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也将被处罚
【新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从轻处罚;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背景】此前在打拐案中,对于收买妇女儿童者的处罚颇受争议。“买有买卖哪有杀害?”刑法修正案九就把利剑指向了买方市场。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不阻碍其返回其原居住地,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解救的,可以不追究责任。而《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则表述为:对不阻碍解救儿童的改为“可以从轻处罚”,对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改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嫖宿幼女罪被废除  猥亵的客体扩大到男性
【新规定】原刑法第三百六十条第二款规定,嫖宿不满十四岁的幼女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新修订后,废除了“嫖宿幼女罪”对应条款。今后相应的行为将依据强奸罪的对应条款处罚且从重处罚。
【背景】对于这一条罪名的删除,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焦扬9月22日在北京表示,考虑到今年来这些违法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执法环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认为取消嫖宿幼女罪有利于对幼女的统一保护,也能充分体现对幼女特殊保护的立法精神。同时,废除嫖宿幼女罪也对预防此类违法犯罪行为具有教育和法律的威慑作用。
其实,除了嫖宿幼女罪被删除,同时,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也修改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这意味着,强制猥亵违法行为的对象不再仅仅限定为女性,而是包括了男性。
虐老、虐童最高可判3年
【新规定】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人、看护的人,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第一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背景】针对现行刑法只针对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作出规定的情况下,修正案增加了上述规定。对于虐待老人儿童的情况,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曲新久表示,养老院、幼儿园等非家庭成员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实际上承担着一个监护人,“准母亲”的责任,因为被别人付了钱,或政府给了钱。这次增加了一个类似于针对家庭监护人的条款,如果今后学校、养老院再虐待这种没有生活能力的人,这种情节是可以定罪的。
10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六)》,增加了包括虐待被监护人、看护人罪等在内的新罪名工20个。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介绍说,《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后,对一些新增的刑法分则条文,需要确定罪名;对一些犯罪构成要件有重大修改的分则条文,有必要对原罪名作出相应调整。罪名,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的名称。办理刑事案件,首先需要准确适用罪名,这是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前提条件,也是公检法机关统一执法、规范执法的必然要求。
国家考试作弊最高可判7年  打击替考
【新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背景】除上述行为外,修正案还对提供作弊器材、非法出售相关试题和答案、替考等行为进行处罚。至于替考,或者他人替自己考试的行为,将被处以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替考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诚信,也侵害了其他考生的权益。此前针对替考行为尚无明确规定,使得不少学生铤而走险。专家指出,打击考试作弊行为,惩处方法从以前的取消成绩到禁考,现在甚至有了入刑的相关规定,国家打击考试作弊的力度越来越大。
朋友圈传谣最高可判7年
【新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背景】当前,诸如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虚假信息屡见不鲜,其中不乏一些“贫困求捐款”、“帮忙找孩子”等看似传递正能量的文章,却有可能暗藏诈骗电话。然而,网友跟风盲目转发则容易进一步扩大虚假信息的传播。此次修订案出台,“网络造谣”等行为要负刑事责任,这也是对“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最好诠释。